興化:?異地繁育河蟹大眼幼體進入本土培育階段
清晨的薄霧中,一支特殊的“返鄉車隊”緩緩駛入興化市河蟹育繁推一體化示范基地。經過五個月海濱“成長歷練”,承載著興化大閘蟹產業希望的“興化1號”大眼幼體,本月中旬乘坐“專車”返回興化老家,將進行適應性對比養殖,標志著這一目標新品種正式進入本土培育階段。
蟹苗培育是個系統工程,育前依賴臨海環境,育中則需要科學的養殖技術。作為大閘蟹養殖大市,興化長期面臨種苗自主繁育的產業瓶頸。養殖戶多依賴市場采購和經驗選種,導致河蟹產量波動明顯。圍繞河蟹產業發展痛點,2019年,興化啟動“興化1號”蟹苗繁育工作。
“興化1號”是興化市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合作培育的目標新品種,是綜合多種育種技術創制的早上市河蟹新品種,其性腺指數較一般品種提升10%以上,帶動興化河蟹品質提升和品牌打造。
在占地408畝的示范基地現場,12個標準化扣蟹培育池塘已準備就緒。當運輸車停靠塘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建操像迎接新生兒般俯身觀察這些活力充沛的“蟹寶”。“這可是精心培育的‘混血兒’!”高建操輕托起一捧晶瑩剔透的大眼幼體介紹道。這些米粒大小、不安分的小家伙在高建操掌心瞬間四散開來,“‘興化1號’不僅活力出眾,個體規格也比普通的大眼幼體大,每斤約6萬只,而普通大眼幼體每斤有7萬至8萬只。”
從興化到射陽,再從射陽回到家鄉,這場奇妙的“生命遠征”始于2024年11月。科研團隊精選興化本地優質母本與北方優質父本運至射陽進行雜交,將培育的抱卵蟹轉移至繁育基地專用大棚越冬育苗。如今回歸的“蟹寶”們將在本土環境中繼續成長,預計年底可發育為扣蟹,即俗稱的“蟹種”,為來年成蟹養殖奠定基礎。第一批成熟的“興化1號”成蟹有望于明年9月“登場”,膏黃滿殼的豐收圖景已然在望。
“今年是實施‘興化1號’選育工程的第六年。”高建操說,這個承載著科研人數年心血的品種仍需經歷3至4年生產性對比試驗,通過嚴格驗證后方可大規模市場推廣。目前,該品種性狀表現良好,達到了預期的選育目標。
“過去蟹苗回家是單純選育,這次回家是進行對比性養殖,標志著經過6年努力,‘興化1號’已正式進入本土培育階段。”興化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水產技術指導科科長張鳳翔介紹,此次回歸的大眼幼體屬于“興化1號”第四代品種。預計到2029年新品種全面育成時,興化河蟹產業經濟效益有望實現質的飛躍。
編輯:姜景旸 王晶
- 泰州一枝獨秀:精鍛科技總裝車間獲批全國試點2025-05-16
- 泰興:延時服務 “加碼”,群體精準“定制”,文明實踐開啟服務2025-05-16
- 這道題,揚子江藥業的解答是……2025-05-16
- “泰舟清晏”2025泰州市水上搜救綜合演習成功舉行2025-05-16
- 江蘇泰興:延時服務 “加碼”,群體精準“定制”,文明實踐開啟2025-05-16
- 連云港:掐絲琺瑯傳統技藝上指尖 穿戴甲“方寸國潮”年銷80億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