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沖 “古茶第一村”: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的茶香饋贈
它宛如大地脊梁上的翡翠秘境,其最高海拔達5128米;它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 “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這一至高榮譽,它就是高黎貢山。
走進這座古老的山脈,多樣性植物共生的蔥蘢綠意,借助豐沛的雨露陽光和適宜的溫濕度,瘋狂生長。然而古茶樹卻按照自己的節奏,孤獨而緩慢地生長著,宛若時間的活化石,濃縮了千百年光陰,吸納了日月精華。
云南省騰沖市芒棒鎮竄龍村如同一顆鑲嵌在高黎貢山腳的明珠,鑲嵌在滇西秘境之中。如今這里被稱為 “騰沖古茶第一村”,其核心奧秘藏在高黎貢山褶皺里的多樣性生態環境中。層層疊疊的茶樹梯田順著山勢蜿蜒,古茶樹與茂密的原始森林無縫銜接,遠遠望去,仿佛大自然用綠色繪就的立體畫卷。
2025年5月22日,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來,主題 “萬物共生,和美永續” 的理念,在竄龍村的生態古茶園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走進這片茶園,就像踏入了一個龐大而精密的生態系統。
茶脈里的生態傳奇
踩著徐霞客的腳步,一步一行在南方絲綢茶馬古道上,期待著傳說中的綠地依然活在歲月最深處……崇禎十二年,徐霞客開始翻越高黎貢山。在《徐霞客日記》中,他寫下《越高黎貢山日記》,詳細記錄這段翻山越嶺的生活,“漸高而陟崖”、“環聳雜沓”、“墜峽倒崖,勢甚逼仄”、“大風揚厲”,可見山路的險峻和獨特的地理面貌。
在北緯25度的黃金茶帶上,海拔1500米的云霧中,高黎貢山的生態系統為古茶樹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成就了“竄龍茶”成為最具有個性的茶之一。“具印錫之風,不失國茶風范。”印度洋暖濕氣流的空氣和山間充沛的降雨,滋養著富含有機質的紅壤,終年繚繞的云霧形成天然遮陽傘,晝夜溫差則賦予茶葉獨特的香氣與醇厚口感。更令人稱奇的是,古茶樹與周邊的桫欏、禿杉等珍稀植物共生共榮,形成了穩定而獨特的生態鏈,展現著大自然精妙絕倫的平衡藝術。
高黎貢山上的茶葉均為大葉種,內含物質比普通茶樹高出30%,營養物質十分豐富。
2022年11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不僅是對中國制茶智慧的認可,更是對傳承千年茶文化的禮贊。回溯歷史長河,古人對于用以泡茶之水極為考究。在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寫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說明了水對茶的重要性。在群山環抱之處,竄龍村人延續著古人的茶道精髓,取用山里流淌的龍江水烹茶,盡顯古人擇水之道的千年傳承與自然饋贈的奇妙融合。
茶馬古道上的雷響記憶
可見,高黎貢山"茶林共生"的生態系統孕育出了這片獨特的古茶群落。
當晨霧拂過1200歲古茶樹斑駁的枝干,竄龍村護林員辛開泉輕撫樹皮,仿佛觸摸著時光的年輪。回望過去的八年,辛開泉不知走過這塊熟悉的土地多少次,他以赤誠之心守護著這片古茶樹的家園。
“這片古茶園里有近100多棵古茶樹,年紀最大的就是眼前的這棵。” 辛開泉的眼中閃爍著敬畏之情。他望向古茶樹伸展的枝椏,仿佛看到了千年前先民們在這里辛勤勞作、培育茶樹的身影。“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就是不砍不燒,不施農藥,這就是我們竄龍的根。” 話語間,承載著代代相傳的信念與堅守。在他看來,這些古茶樹不僅是高黎貢山濃縮的精華,更是竄龍村的靈魂所在,先輩們智慧與心血的結晶,也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寶貴的財富。
?晨光穿透高黎貢山的云霧,在青綠的茶樹上灑下細碎金斑。如今的竄龍村里,大片小片的茶園隨處可見。五月正是村里夏茶茶葉的采摘季節,鮮葉在傈僳族姑娘的指尖翻飛。
遠處的老茶廠已升起淡淡青煙,炒茶師傅們正等候著這批帶著晨露的鮮葉。經過萎凋、除雜、揉捻等工序,茶香將愈發濃郁醇厚,恍惚間,仿佛看見千年前的馬幫馱著茶磚,沿著茶馬古道穿越崇山峻嶺;又似瞧見祖輩們在茶樹下祭祀祈福,將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釀成杯盞間的悠長韻味。此刻的竄龍村,時光在這里重疊,茶香與山歌交織,匯聚成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畫卷。
“雷響茶,馬幫魂。”說起當地人的飲茶習慣,不得不提代代相傳的雷響茶。當陶罐在火堆上炸開“雷響”,沙沙搖罐聲喚醒了馬幫記憶。
升騰著的火苗間,火舌舔舐罐底,糯米與古茶在陶壁間碰撞出“噼啪”脆響,這聲“雷響”,就像炸響的春雷,有著美好的寓意,象征著生活美滿安康、財源茂盛、六畜興旺、馱運順暢。這道誕生于茶馬古道驛站的秘制茶飲,不僅飽腹解渴,更承載著南方絲綢之路的商旅時光。
茶魂與家國的雙生花
“龍江有四子:封家的漢子、劉家的騾子、周家的銀子、常家的谷子。”騰沖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員周永沛娓娓道來,遠近聞名的“竄龍茶”就是封維德父子開創和發展起來的。翻開竄龍村村史,封氏父子的剪影躍然眼前。
一百多年前,封鎮國、封維德父子在茶葉種植與制作領域貢獻卓著,其中封鎮國更被譽為騰沖“茶神”,竄龍村也因此被稱作“茶神故里”。
騰沖大面積種茶,形成產業,始于封鎮國。1916年解甲歸里,從任巡檢之地小勐統(今臨滄市屬地),他用馬馱回數十馱茶籽,贈予鄉親種植,這批難能可貴的優質茶種就是如今竄龍村普及的勐庫大葉種。泛黃的《種茶淺說》手稿上,清晰可見封維德把茶葉的播種、育苗、移栽、管護、采摘、加工等方法進行了系統整理。這位當地茶葉訓練所創辦者,將茶藝傳授與民族氣節熔鑄一體。“這里的茶葉從不被人重視到成為地方支柱產業之一,封氏父子功不可沒。”周永沛說道。
抗戰結束時,封維德積極推廣茶葉生產,提出了“戶植千株茶,家家衣食豐”的理念,開啟了家家戶戶規模化種植茶葉的新樂章。
新中國成立以后,竄龍村重視茶葉生產,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滿足茶葉銷向周邊各地的需求,依靠茶葉產業積累的資金,竄龍村建成了當地第一座水電站,成為芒棒鎮最早用上電的村莊。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茶葉產業打下的堅實基礎。
時光流轉至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也喚醒了竄龍村村民心中更大的渴望。村民們種茶積極性高漲,守住老茶園、提升茶葉品質和產量,茶葉早已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經,封家人種下了地平線上的茶樹,把最美好的味道,揉進了這個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古村落。近百年來,后來人追隨著古茶的足跡,跨越時光,使一縷茶香在這片土地上歷久彌香。如今,封家老宅斑駁的磚瓦間,依然回蕩著“騰沖茶葉看芒棒,芒棒茶葉看竄龍。”的民間口碑。
茶香里的產業蝶變
當高黎貢山的大樹杜鵑與茶樹共享同一方土壤,當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的啼鳴與采茶歌聲交織,生物多樣性不再是抽象的保護概念,而是具象為茶杯里的山野氣韻、茶農手中的生態紅利。
竄龍村擁有2200多畝老茶園、12000多株古茶樹,其中胸徑在5厘米以上的古樹茶接近2000株。如何讓古茶樹“煥發新生”成為村里的新課題。20年前,今綺羅茶業創始人秉承一個茶人的信念,堅守、傳承封家茶的鏗鏘致誠,為古茶樹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12年前,騰沖山水嘎嘎茶廠創始人被高黎貢山下的青山綠水所吸引,憑借一腔熱血,在此扎根創辦茶廠。以 “封老爺” 為茶葉品牌命名,旨在做一杯干凈的茶,。除了管理自有海拔2000米的野生古茶園,守護百年古樹,茶廠主動與周邊村民合作,建立起 “企業+農戶” 的共贏模式。“我們從不拖欠茶農的茶錢,也讓大家參與到我們自有茶園的管理中來,這樣的良性互動讓我們的感情更深。”騰沖山水嘎嘎茶業負責人馬光銘說道。“封老爺” 品牌不僅讓古茶樹的價值得以充分挖掘,更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續寫著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的動人故事。
“我的茶園12畝大,產量在去年的基礎上增加了三分之一,總收入增加了6000余元。”竄龍毗鄰的大田坡村支書楊超權笑得合不攏嘴。騰沖山水嘎嘎茶廠入駐以來,竄龍茶區1000戶茶農攜手守護數千畝茶園,收入翻倍增長。茶廠與農戶建立的收購機制,讓茶農們吃上 “定心丸”。標準化、科學化的種植培訓、更讓茶葉品質節節攀升。這片承載著歲月滄桑的茶園,早已不再只是村民眼中的謀生之地,而是當之無愧 “點茶成金” 的福地。
如今,茶葉更是竄龍村的主要收入來源。據騰沖發布公眾號顯示,目前,村里年茶葉收入達180萬元,茶已然成為支撐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
金葉子的未來圖景
在竄龍村,生物多樣性是 "綠水青山" 的本底,傳統工藝是 "文化根脈" 的載體,現代產業是 "金山銀山" 的橋梁,三者共同譜寫出 "生態美、百姓富、文化興" 的鄉村振興樂章。“我們竄龍村,因為一片茶葉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周永沛充滿自豪,他認為,高黎貢山的古茶樹群落也是一部活態的文化史書。從婚俗中的“茶禮鹽巴”到餐桌上的“茶葉煎蛋”,再到治牙疼的草藥,從茶飯到茶酥……傈僳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世代與茶樹相伴,早已將種茶、制茶、飲茶融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夕陽西下,竄龍村竹口弦傳承人曹大爹的竹口弦聲飄過新修的公路,篝火映照著傈僳族采茶姑娘的打跳舞步,竄龍村的“金葉子”正在世界茶版圖上熠熠生輝。正如芒棒鎮黨委副書記范茂積所說:“未來,要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竄龍茶,重拾‘茶神故里’的品牌。”
1200年的古茶年輪,鐫刻著歲月的滄桑;百年前封氏父子的規模化種茶,傳承著堅守的信念;新時代的產業藍圖,勾勒出發展的希望。這些元素在高黎貢山的云霧中交融碰撞,共同譜寫著一曲永恒的茶歌。
這片浸潤著生物多樣性精華的 "金葉子",正在從滇西秘境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讓更多人在茶香中讀懂:當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達成共識,自然的饋贈終將轉化為最可持續的幸福。
編導/方文浩 常瓅 攝像/姚遠 李慧 燈光/田申 賈文濤 剪輯/陳嘉駿 文稿/常瓅 方文浩 旁白/龍秦琴 包裝/劉香楠視覺設計/賈辰婧 李巖
鳴謝
云南省騰沖市芒棒鎮人民政府
云南省騰沖市融媒體中心
騰沖山水嘎嘎茶業公司
- 信長星在無錫調研2025-05-22
- 尋訪抗戰老兵:血染的記憶“90后”對話90后丨李廷階:慘不忍睹“2025-05-22
- 山海連心 青春啟航 連云港發布3.0版人才新政2025-05-22
- 揚州榆林千里結同心,共寫“山海情”2025-05-22
- 江蘇小麥陸續開鐮 “三夏”大忙拉開帷幕2025-05-22
- 江蘇鎮江:千田萬畝育秧忙 智能化育秧技術助推水稻高產高效202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