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勝利·鐵血豐碑耀江淮?|宋公紀功碑
宋公紀功碑是鹽阜民眾為紀念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于民國30年(1941年)組織民工近2萬人建筑防海大堤,造福后代所立。碑長196公分,寬61公分,厚12公分。碑文為阜寧縣副參議長楊芷江所撰,書法家何冰生書寫,顧汝磊撰寫碑名,詩書金石家汪周刻石。碑文570字,記載了修堤的艱難歷程及宋乃德縣長舍己為民的感人事跡,表達了廣大民眾對共產黨、新四軍和抗日民主政府信賴和愛戴之情。由濱海縣人民政府捐贈。
蘇北阜寧縣幾乎每年遭受大海潮和海嘯侵襲之災。1940年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宋乃德到東部沿海地區察看民情,當即與黃克誠司令員商量修筑阜東海堤之事,以保護民眾生命財產。1941年2月,在阜寧縣召開的第一屆參議會上宋乃德嚴肅表態:修筑海堤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發行公債,以鹽稅償還,百余名議員一致通過了修筑海堤提案。宋乃德縣長緊緊依靠各級黨組織和民主政府,充分宣傳發動民眾,組織起萬余民工,于當年5月15日開工,至7月31日竣工,修筑了1條綿延45公里長的捍海大提。大堤堤身高3米,底寬19米、拐彎處21米,頂寬窄處2.5米、寬處4米,蔚為壯觀。修堤成第二天,海嘯便翻騰而至,水位比1939年大潮高出20厘米,時間延長20分鐘,但新堤高大堅實,屢經沖擊,巋然不動。阜寧人民無不歡欣鼓舞,交口稱贊共產黨、新四軍和以宋乃德為縣長的抗日民主政府的功德,公議將此堤定名為“宋公堤”,以與宋朝名臣范仲淹在蘇北修筑的“范公堤”相媲美。時任阜寧縣副參議長、著名士紳楊芷江先生專門撰寫《宋公堤記》,并勒石立碑,作永久紀念。沿海民眾還編出一首民謠傳頌至今:“從南到北一條龍,不讓咸潮到阜東。從此不聞沖家禍,每聞潮聲思宋公。”
- 用好政策“工具包”,提升企業“續航力” 泰州姜堰做法登上央視2025-07-25
- “體育+營商”,賽場成市場:泰興的一場乒乓球賽打出一筆新訂單2025-07-25
- 泰州海陵:創建工作走深走實,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盛開2025-07-25
- 上半年靖江港貨物吞吐量超1.4億噸 同比增長6.9%2025-07-25
- 信長星在常州無錫檢查太湖治理工作并調研2025-07-25
- 許昆林在連云港調研時強調 堅定信心攻堅克難激發動能 加力推動經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