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擁江發展到跨江融合——泰興,向“江”而興
早上六點,刁海美就起床了。之所以這么早,是因為他在常州新北區、泰興虹橋鎮分別辦了兩家企業,雖都在江邊,但每天要乘坐汽渡,路上要耗費1個多小時的時間,有時遇到惡劣天氣會更久。
這樣的“折騰”持續三年了,刁海美沒有退卻,反而信心越來越足——常泰長江大橋通車后,兩地來往更便捷,把常州那邊八成的生產線搬到虹橋,預計今年產值可突破3億元。
在虹橋,像刁海美這樣的客商越來越多。據統計,自2019年底常泰長江大橋啟動建設以來,先后有40多家蘇南企業到虹橋投資興業,累計投資額超百億元。得益于此,去年,虹橋主要經濟指標呈兩位數增長,虹橋工業園入列全市A檔園區。
昔日“江北腹地”的虹橋已然成為泰興跨江融合的最前沿,其日新月異的變化是泰興這些年努力向“江”而興的一個生動縮影。
江河系自然,橋梁成經濟。對整個泰興而言,常泰長江大橋的建設,不僅徹底彌補了缺少全天候快速過江通道的短板,暢通了人流、物流、資金流,更為泰興由擁江發展向跨江融合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和機遇。
“泰興作為泰州跨江融合的‘橋頭堡’,全力融入蘇南、全面融入上海,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融入越快越能占得先機,融合越深越能贏得優勢。”在今年召開的泰興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泰興市委書記劉文榮再度強調“跨江融合”的重要意義。
如何加快融,怎么融得深?!這一必答題早就被列入了泰興重要發展日程。
勇當融合“先鋒”,向強而立
一分鐘,產出300只電池!隨著四期項目的竣工,長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產能呈爆發式增長,預計年開票銷售22億元。
作為最早響應南北共建、入駐江陰高新區黃橋工業園的長虹三杰,為黃橋老區百億級高倍率鋰電產業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撐。
“打破區域限制,在更大坐標系謀發展、求突破,才能抓住更多產業發展機遇。”泰興市委常委、黃橋鎮黨委書記蔣益公說,當下,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更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念好“跨”字訣,推動新一輪經濟快速發展。
近年來,搶抓常泰長江大橋建設窗口期,泰興實質性啟動了與常州國家高新區的聯動發展,先后簽訂了《跨江融合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合作辦學、園區共建、港口合作的“1+3”聯動發展協議及新一輪的跨江應急聯動、信用合作、政務服務一體化等三項合作協議,共推聯建“常泰跨江融合發展先導區”。與無錫江陰高新區從已形成的“六個有”工作機制轉化為以建設“市場化運作體制下的南北共建樣板園區”目標的市場化運作機制。
作為跨江融合最前沿,虹橋工業園在四年前建設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封閉測試基地時,就瞄準大橋通道半徑所輻射的蘇南蘇中200多家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規劃建設了一座集研發制造檢測于一體的虹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大橋即將通車,目前園區正圍繞江對岸汽車零配件、物流需求,制定精準的產業融合配套計劃。”園區管委會主任李東說。
鍛強產業“筋骨”,向高而攀
“腸療新技術,全球首創!”去年剛揭牌落地泰興的長三角醫學先進技術創新中心很快展現出了“硬核”實力,其最近推出的首個產業孵化項目——口服微納氧化鐵組裝體(SPIOCA),引發行業關注。
鍛強產業“筋骨”,離不開科技的有力支撐。步入新發展階段,制造業當家的泰興,既面臨產業轉型升級、企業技術攻關的迫切需求,又面臨承接常泰長江大橋通車帶來的產業機遇。“可以說,無論是自身高質量發展,還是參與區域激烈競爭,唯有苦練‘內功’,深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培優做大產業,才能不斷增強地區項目引力,避免‘虹吸效應’,搶抓更多發展機遇。”泰興市科技局局長奚海燕說。
這些年,泰興致力于推動“雙創融合”,立足“123”特色產業體系,持續打造全市共建共享科創大平臺,構建“離岸靠岸在岸”孵化轉化體系,先后建立上海、蘇州、南京3個離岸創新中心。點燃“院士經濟”新引擎,引進10多位兩院院士及團隊成員,落地了黃橋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產業研究院、特醫食品研究所、中國農科院農產品未來加工創新研究院、長三角醫學先進技術創新中心等一眾科創平臺。
與此同時,不斷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以“撥投結合”的方式對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的創新項目給予專項資金支持,讓科技創新有了穩定預期和試錯空間。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組建各類型研發機構,開展超前研發和技術儲備。截至目前,該市120家企業與長三角地區的70所高校院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企業研發機構達289個。
科技賦能,產業往高攀升,吸附力日趨增強。今年以來,該市項目建設強勢推進,生物基材料產業園、大儲能生態科技產業園等一個個百億級項目紛至沓來。新浦化學等外資龍頭企業更是持續增資擴能。
相關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泰興全域新開工億元以上、外資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436個,其中長三角地區項目達到349個,占比80%。
厚植營商“土壤”,向優而行
在刁海美辦公室內,一塊刻有“2024優秀招商大使”字樣的水晶牌格外醒目。
“刁總不僅自己到泰興辦企業,還連續幫園區引進了5個項目落地,其中不乏20億元神龍騰達這樣的大項目。”虹橋工業園區副主任袁遠告訴記者。
2021年,在常州新北區工業園從事新能源鋰電核心配件生產的刁海美,由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亟待擴張企業產能,便到虹橋投資5億元興辦了常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令刁海美印象深刻的是,泰興不僅產業基礎扎實,而且營商環境優越,在新廠房建設過程中,考慮到企業用電量大,當地政府專門投資為企業拉了一條專線。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更是區域競爭的重要軟實力。“常泰長江大橋通車在即,北沿江高鐵、鹽宜鐵路穩步建設,區位格局重大變革加速演進,區域競爭也日趨激烈。”泰興發改委主任燕榮華說,隨著土地等資源要素配置制約趨緊,要在你追我趕的長三角區域中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積極改善營商環境至關重要。
從2019年開始,泰興每年都迭代營商環境政策,至今已升級至7.0版本。該市堅持“需求牽引+創新驅動”,以“企業出題+部門答題”的模式謀劃了一批又一批創新性、突破性、實效性改革舉措,以“最小顆粒度”破解市場主體難點堵點。
憑借優質的服務體制和機制,投資4億美元的頂峰油脂化工項目落地泰興經濟開發區后,從項目建設到投產運營僅用時18個月,投產即實現月度入庫,創造了驕人速度和成績。
“響應快、配套全、溝通渠道多,真正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談起泰興的營商環境,格林美(江蘇)公司副總經理葉晗晨不由得伸出大拇指。20多年前落戶泰興的格林美,如今生產的四氧化三鈷在全球市場份額突破25%,是泰興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培育產業生態的有力見證。
事實上,憑著一股子“敢闖敢拼敢爭先”的精神,早在1984年,泰興人就在深圳以“三天一層樓”的“泰興速度”,建設了湖心花園大廈,驚艷全國。
“接下來,在跨江融合中,我們將秉承這股子‘精氣神’,‘快’字當頭,全面優化完善保障服務推進機制,以專業化團隊為項目建設提供‘店小二’式精準服務,積極打造政策的洼地、環境的高地、投資的福地,持續擦亮‘到泰興·泰省心’營商環境金字招牌,以‘營商’促‘贏商’,不斷突破發展象限。”燕榮華表示。
編輯:王魁 袁婷
校對:王晶
- 靖江“微笑天使”在國際“C位出道”2025-08-16
- “養生局”又又又來啦!海陵中醫夜市再開“診”2025-08-16
- 興化,自帶“綠”鏡!2025-08-16
- 踐行“兩山”理念 守護綠水青山|塌陷區上的三代人2025-08-16
- 江蘇響水:用心用情 撐起勞動者“清涼晴空”2025-08-16
- 江蘇蘇州:青山不墨千秋畫 “兩山”理念20周年蘇州答卷——長江202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