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學習|一方隋碑 何以讓總書記念念不忘?
天天學習洛陽城南,伊水湯湯。2345個窟龕、近11萬尊石刻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以峭壁層阿為依托,在夾岸青山鐫刻下滄桑的歷史印記,這就是洛陽龍門石窟。
5月19日,在河南洛陽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調研。佇立于賓陽三洞前,總書記見伊闕佛龕之碑“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憶起一段他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保護隋碑的往事。當年他在隆興寺調研時看見一塊隋碑,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很多地方已經風化,他當即要求采取保護措施,后被證明是重要的書法文物。
莫高窟第61窟內的《五臺山圖》。
這塊隋碑,總書記2019年在甘肅敦煌莫高窟考察時,也曾憶起。
當時,莫高窟第61窟內一幅《五臺山圖》吸引了總書記的注意?!斑@幅壁畫描繪了從山西太原經五臺山到河北鎮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正定縣周圍八百里以內的山川景色?!睍r任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總書記馬上問起了當時從正定出發到五臺山沿途的一些情況”。
“我向總書記介紹敦煌寫經時,提到了北魏的寫經是從隸書向楷書轉化的,總書記立即告訴我,河北正定隆興寺的龍藏寺碑也是從隸書轉向楷書的一個代表。”趙聲良說。
置身莫高窟,總書記回憶當年保護正定歷史文物的點點滴滴。
碑里春秋,不言而喻。
龍藏寺碑于586年隆興寺(始稱龍藏寺)建寺時刻立,碑上刻有楷書“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字體方整有致、清秀得體,上承南北朝余風,下開初唐書法諸家先河,有著“楷書之祖”的美譽。
隆興寺中的龍藏寺碑
然而,這塊有著重要文化價值的碑刻,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卻無人問津,甚至面臨風化損毀的危險。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近平來到正定任職。因被正定豐富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習近平經常走訪縣志里記載的古寺、古塔等文保單位。
在隆興寺調研時,習近平看見一塊刻有朱熹題寫的“容膝”二字的碑。這塊碑旁還有一塊年代久遠的隋碑,很多地方都已經風化。
當時,習近平對工作人員說,“以后不能拓碑了,要把朱熹的題字碑封存起來保護好,那塊隋碑也封存起來”。由此,這塊有著重要文化價值的隋碑才得以保存至今。
不止隆興寺的隋碑,“正定的古建、古物、古文化遺址,每一處、每一件、每一地都劃出保護范圍,立上了明顯的標志,這是習書記讓做的?!碑敃r主抓文教工作的副縣長何玉這樣說。
組織開展文物普查,健全文物保護制度,組織編寫《正定古今》《正定縣大事記》并親自作序……習近平無不傾注心力。
在習近平心中,這些承載著歷史的文物分量很重?!拔覀儽9懿缓茫褪亲锶?,就會愧對后人?!?/p>
隆興寺這座千年古剎經多方籌資修繕后成了旅游景區。此后,來省會出差辦事的、路過石家莊的人,都慕名前來游覽,正定旅游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當時人們好奇,為什么這位年輕的縣委書記這么重視歷史文物保護?習近平撰寫的《知之深 愛之切》一書給出了答案:
“搞書法的人,最看重的是那塊隋碑,叫‘龍藏寺碑’……搞建筑的人,則最推崇摩尼殿……至于搞雕塑的人,則最偏愛摩尼殿中的五彩懸塑觀音像”;“要熱愛自己的家鄉,首先要了解家鄉。深厚的感情必須以深刻的認識作基礎。唯有對家鄉知之甚深,才能愛之愈切?!?/p>
時光荏苒,文脈保護續寫新章。
三十年多后,對文物保護念茲在茲的縣委書記,成為世界第一大執政黨的總書記,中國的文化建設也被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
游客在龍門石窟參觀游覽。
截至目前,我國已擁有76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是名副其實的文物資源大國;一件件文物“走”出庫房、“走”上展線,“活”起來、“火”起來;文化和旅游加速融合,“云游博物館”成為新潮流,游客們在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文旅場景中,感受文化之美……
5月19日,洛陽龍門石窟前,熙熙攘攘的游客紛紛欣喜地向總書記問好。伴著笑聲,總書記親切地對大家說:“都是慕名而來?。≈腥A文明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多到實地去尋溯?!?/p>
從一件文物到一座城再到一個國家,把“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總書記朝斯夕斯,念茲在茲。
總監制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特色文化產業煥新姿2025-05-24
- 壹視界·微視頻|習近平總書記河南考察紀實 2025-05-24
- 【央視快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2025-05-24
- 【講習所·中國與世界】習近平: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國際在線2025-05-24
- 習近平向羅馬尼亞當選總統達恩致賀電2025-05-23
- 天天學習|習近平特別關注的“TA們”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