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外來“村長”念好“當地經”,鄉村遍開科技花
“我希望用三五年時間,慢慢在村子里做起月季產業、鮮花產業,讓大家都知道南京有個月季村、鮮花村。”
這是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觀賞園藝專業副教授劉金義新許的“小愿望”。去年夏天,他成了棲霞區八卦洲街道中橋村的“科技村長”,負責為村子發展月季等庭院經濟提供技術和市場信息方面的支持。今年春天,10戶村民院子里的月季競相綻放,紅似火焰、粉若云霞、黃如金箔,已在周邊小有名氣。
這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是棲霞區推行“科技村長”機制下10位專家教授奔赴10個鄉村的生動縮影。過去一年,在“科技村長”“文化委員”們的指導下,外沙村獲評全國城鄉社區高質量發展幸福家園行動共建社區,校地共建的百合研究基地產業規模近400畝,平均年產值達2000萬元;廣志路社區入選省級社區教育特色品牌建設項目,堯新社區“完整社區”經驗獲《南京調研》介紹推廣。
居民庭院里的月季花。受訪者供圖
教授當上“村長”,鄉村奔赴“花路”
“其實挺慚愧,月季產業少說還得好幾年才能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但請大伙兒放心,這過程我肯定一步不落地陪著大家干,哪怕將來‘科技村長’任期到了,該操心的、該搭把手的,都不會耽誤?!痹谥袠虼宕逦瘯?,劉金義面對村民態度懇切又篤定。
其實,這事已經在劉金義心里盤算好一陣子了。
劉金義曾是科技鎮長團團員,就在棲霞區八卦洲街道掛職。2023年,他依托南農的研發基地,牽線搭橋組織業界在街道辦了個月季展,附近村民每天都來基地參觀,夸贊月季“種得漂亮”。
“大家原來對月季這么感興趣?!眲⒔鹆x說,當時自己心里就有個念頭:月季容易種植、市場也大,是不是可以引導推動當地村民廣泛種植月季?
忙里抽空,劉金義用業余時間把街道幾個村子跑了個遍,發現中橋村分布在河道沿岸的一排民房建筑非常有特點,“像鄉間小別墅一樣,家家戶戶都有小院子,門前又是河流,裝修一下就很有潛力。甚至我發現,已經有村民把房子租給康養機構了。如果能結合美麗庭院打造,一定更有市場?!?/p>
心里有數后,劉金義就著手準備方案,盡管那時他的科技鎮長團任期已結束,“掛不掛職,都不影響做事?!苯Y果,這廂剛準備就緒,那頭,中橋村黨委書記陳永強就帶著“科技村長”實施方案上門了。
很快,中橋村就選取了10戶庭院經濟示范戶,由劉金義組織南農師生定期開展培訓,手把手傳授花卉種植技能。村民劉應能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種月季是自己的愛好,現在村里出錢給我們買盆栽、花架,還有南農教授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今年花開得特別好,還有鄰居要找我買種苗呢!”提起“科技村長”,劉應能拍手稱贊,“劉教授這個‘村長’當得不錯,后面我還跟著干?!?/p>
“新村長”各顯神通,破解基層“人才之渴”
劉教授和“就職”的中橋村早有聯系,其他村子和社區怎么選“新村長”?
棲霞區的做法是因地制宜、按需就地取“才”——棲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區委組織部廣泛調研了街道、社區(村)需求,列出所需人才類型或特點、期望幫扶目標、是否有合作或意向人選及相關信息,逐項填空。之后結合調研情況,再按實際與轄區高校商請推薦人選。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碼藝術學院副院長魏硯雨,便是西崗街道廣志路社區看中的“文化委員”。
“我們與轄區內幾所學校始終保持著良好合作,由學校為社區提供課程服務,不過目前課程多是零散開展,尚未形成連貫的體系。”廣志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陽開門見山、提出需求,“魏院長是首批‘江蘇高校銀齡學習中心’負責人,以前和我們合作過‘合唱表演’培訓班。我們希望她能來助力社區搭建一套像學校課程表那樣規范、系統的課程體系?!?/p>
如今,廣志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早已成了周邊居民眼里名副其實的“第二課堂”,從筆墨飄香的書法課,到前沿有趣的AI科普;從舒展身心的八段錦,到活力滿滿的夜間減肥操;從手機攝影的實用技巧,到焊接入門的實踐體驗……各類課程應有盡有,任居民按需挑選。
更難得的是,這些課程絕非蜻蜓點水式的體驗,每一門都扎扎實實排了十幾甚至20多課時。據統計,通過資源整合,魏硯雨已為廣志路社區送去成人課程70門次,覆蓋學員7500人次;青少年課程110門次,覆蓋學員17280人次。
“等天氣涼快一點,我們還準備開設無人機課程。前兩天高校老師已經發來了課程初步編排表。AIGC應用青少年、老年人方面的教材也在著手準備?!崩铌栃χf。當天,他辦公室隔壁的教室正開著暑托班的閱讀課,稚嫩又清亮的誦讀聲時不時飄過來。
除了劉金義、魏硯雨,八卦洲街道外沙村“文化村長”、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閔學勤培育“洲尚外婆”團隊,創建村級議事協商品牌,讓村級議事協商有效服務基層治理;樺墅村“文化村長”、南京體育學院體育產業與休閑學院黨總支書記王進,推動全國山地自行車錦標賽、江蘇省自行車訓練基地“入村”,開辟鄉村體育新賽道……
賦能賦責,助外來“村長”念好“當地經”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南京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張鵬,今年申報了一個稻麥(油)輪作單產提升項目,項目實施地點選中了棲霞區龍潭街道南中村,涉及7個大戶1086畝土地。項目實施后,張鵬牽頭成立了稻、麥、油菜、植物保護等專家服務團隊,通過現場技術指導、農民培訓等措施,提高種植大戶科學種糧水平,提升糧食產量。
面對專家們的熱心服務,南中村黨委委員、村委會副主任陳昌維看在眼里,喜在心頭,轉天就找上了村黨委書記,“今年的‘科技村長’,我們向區委組織部推薦張老師吧?這畝產提升可是事關糧食生產和村民口袋的大事,還是得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啊。”
數日后,張鵬收到了南中村的“邀請函”,“作為一名農業工作者,應該將論文寫在大地上,運用自己的知識切實幫助村民提高種植效益。我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繼續為南中村貢獻自己的力量。”
專業技能人才到村任“村長”,扎根鄉野、各展所長,是一種新嘗試,不僅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也實現了人才資源的有效配置。而如何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實實在在發揮出“新村長”的作用,是棲霞區當前正在做的課題。
“我們要的不是掛名干部,而是實實在在的,能發現痛點、能整合資源、能落地變現、能帶富鄉親的實戰派。對于這樣的‘村長’,棲霞采取賦能、賦責等舉措給予支持和關心關愛?!睏紖^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賦能,區委組織部對科技(文化)村長(委員)按照一定標準每年安排專項工作經費,街道黨工委對照標準配套執行,幫助解決生活實際困難和后顧之憂等,共同保證對專業人才的支持力度。
賦責,區委組織部全程跟蹤了解科技(文化)村長(委員)履職情況,對表現突出、群眾公認的予以重點關注,以適當方式反饋派出單位;并聯合區委社會工作部、區農業農村局加強調研督促,及時發現和解決有關問題。對于科技(文化)村長(委員)先進典型,及時總結好經驗好做法,營造擔當作為、干事創業良好氛圍。
同樣,對“新村長”而言,這份職務不僅是榮譽加冕,更意味著沉甸甸的責任——唯有錨定村民急難愁盼,把每一項舉措都化作“扎根泥土的耕耘”,讓惠民項目結出實實在在的果實,才能不負這份信任。
當“新村長”在鄉村沃土上收獲事業,當百姓在民生改善中觸摸幸福,當鄉村在人才賦能下煥發活力,“科技村長”機制的價值便愈發清晰——不僅是破解鄉村人才瓶頸的創新實踐,更鋪就了一條人才與鄉村雙向奔赴、共興共榮的康莊大道。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張安琪
- 我身邊的抗日記憶⑤|孫家山肉搏戰:烽火中的鋼鐵長城 敵聞“萬2025-08-08
- 一張“蘇超”球票撬動了什么——票根經濟觀察(上)2025-08-08
- 燃動蘇超!解碼“100萬”背后的“魔法”2025-08-08
- 一場高中生足球比賽為什么能吸引28018名現場觀眾?2025-08-08
- 江蘇校園足球加速“破圈”2025-08-08
- 穩中有進 向新向好年中經濟觀察|準萬億產業,驅動“智造名城”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