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從“蘇大之美”看“蘇州之美”
暑期江南,游人如織,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這座百年學府內,處處涌動著八方來客的身影。古樸厚重的東吳門下,學子們駐足打卡,讓青春之志與歷史風骨在此定格交融;綠意盎然的情人坡上,孩童們雀躍奔跑,清脆笑聲與百年紅樓交織成生機勃勃的畫卷……自7月10日學校開放天賜莊校區以來,這些動人場景已悄然融入古城日常,成為城市一道充滿活力的風景線。
作為蘇州最具歷史底蘊與學術聲望的高等學府,蘇州大學近年來不斷推進校園開放,充分激活并高效利用學校文化資源,積極融入城市發展大局。截至目前,天賜莊校區已接待訪客25萬人次,高峰期日接待量突破1.5萬人次。當校園的邊界逐漸消融,這座百年學府正以開放包容之姿,深度融入蘇州城市的文化血脈中,成為人人可享、滋養心靈的文旅新地標。
校園開放迎八方,文化漫游成假期新風尚
上午9點多,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北大門入口處,等待入校的訪客早已排好長隊、翹首以待。市民趙女士正是對蘇大校園滿懷憧憬的一員,在關注到校園開放信息后就立即預約了參觀時間。“平時只能隔著校門遠遠看一眼,這次終于能近距離感受一下校園氛圍。”行走在綠樹成蔭的校道上,她的臉上滿是驚喜與贊嘆,“整個校園都是古色古香的,真的太美了!”此刻,尋常校園路已成了圓夢打卡地。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賜莊校區內古建林立,紅磚小樓間,處處流動著姑蘇古城的千年文氣與近代教育的歷史回響,是許多市民游客心之向往的地方。
為了能在此次校園開放期間帶給訪客更好的參觀體驗,蘇州大學精心規劃了校園“1小時游覽方案”和“2小時游覽方案”兩條參觀線路,在校園內串起一條“文化游廊”,滿足不同人群的游覽需求。
跟隨線路信步于校園內,可以看到檐角飛翹的文星閣默默矗立,綠草茵茵的情人坡在陽光下滿是生機,還有沐浴百年風雨的東吳門、極具西式建筑風格的紅樓……一步一景,皆是游人駐足的理由。
參觀人群中有不少家長都帶著孩子,他們的眼中閃爍著對這座百年學府的認可與向往。“我覺得蘇大的環境特別好,要是孩子未來能在蘇大讀書、在蘇州工作,那可太棒了!”在園區工作的韋先生趁著假期帶女兒來天賜莊校區逛逛,也為孩子種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
許多省內外游客也趁著暑期紛至沓來,來自云南的林曉麗與家人一起在東吳門前合影留念,笑容里是藏不住的欣喜,“這里沒有景區的喧囂擁擠,還能在校園的林蔭道、藏著故事的老建筑里給身心充充電,感受知識的熏陶與文化的沉淀。”
溫情守護“人從眾”,精細管理詮釋待客之道
當開放的校園迎來遠近游人的熱情奔赴,蘇大將以人為本的“底色”浸潤校園的每個角落,以精細化的管理服務回應著市民游客在預約時種下的期待。
針對校園開放與校內常態化秩序的平衡保障,學校保衛處制定了分區管理和動態響應計劃,打出了一套聚焦精準服務的“組合拳”:高峰期增開入校通道,將主要通道優先讓予游客;對情人坡等核心游覽區實行交通管控,設置固定崗哨保障游客安全;巡邏人數動態調整,加派臨時巡邏車增強巡邏力度,及時回應游客需求等。
這張“服務網”兜住了許多焦灼時刻,也留下了許多溫暖瞬間。畢業于王健法學院的校友張桃桃對此深有感觸,這位定居南京的校友在返校游玩時,不慎遺失了身份證,眼看下午返程高鐵在即,焦急萬分的她抱著一線希望來到北大門保衛崗亭求助。
經過保衛處工作群內多方線索匯總,被熱心游客撿到的證件最終趕在張桃桃動身返程前交還到了她的手上。
這樣的故事在校園開放期間還有許多:游客扭傷腳踝,校衛隊員立刻驅車將其送往醫院;孩童在校內走失,隊員緊急出動尋找;校內發現遺失物,隊員留下紙條指引游客取回……點滴瞬間,共同勾勒出蘇大校園管理中秩序與溫情并行的人文氣度。
今年暑期,蘇州大學還首次面向游客開放食堂,開通便捷的移動支付通道,增設餐位滿足游客需求。后勤管理處還在每個食堂提供免費降暑飲品、茶水和應急藥箱,讓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參觀中多了份安心與暖意。
名校名城同發展,校園成為“文化會客廳”
蘇大校園的開放,絕非僅僅是物理空間的簡單共享。校園開放以來,學校在后勤安全保障方面持續加大力度,校內眾多部門和干部職工默默堅守崗位,為校園的平穩運行和游客的安全體驗保駕護航。學校與東吳財險聯合推出了“蘇大訪客保”,為每一位來訪者提供全程的安全守護,讓游客們能夠安心游覽,盡情領略蘇大的魅力。
當蘇大之美走出象牙塔,那些深藏其間的江南文脈、教育傳承與青春活力,都成為市民游客可知可感的文化滋養。在小紅書、抖音、微博等平臺上,“蘇大開放日”“最美大學校園”等話題熱度持續攀升。游人鏡頭里的情人坡綠浪、方塔夕照、鐘樓光影,與學校食堂“5角錢一份的白菜”“1.5元一份的土豆絲”一同刷屏,還有蘇大學子熱情引導、敬業保安溫情守護等暖心故事數不勝數。
百年蘇大的建筑之美、人文之韻、舌尖之味,正通過無數真實分享,被編織成一張閃亮的城市文旅新名片傳遍四方。這股掀起的體驗熱潮,正是蘇州大學與蘇州這座城市血脈相連、文化相融的生動注腳。
“上午在校園里參觀歷史古建,下午去旁邊的倉街、相門城墻打卡,晚上還能逛逛平江路。”從上海專程趕來參觀蘇大的文藝愛好者馮賢說,“逛完學校逛古城,一脈相承的文化體驗無縫銜接,這樣的蘇州很有魅力。”
“校園開放,是學校深化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扎根于蘇州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熱土,蘇州大學將以更開放的姿態,讓校園成為連接蘇大與蘇州市民的‘文化會客廳’。”蘇州大學校長張橋表示,未來學校還將緊扣蘇州發展的脈搏,拿出最大的誠意,付出最扎實的行動,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賦能等方面持續發力,努力當好蘇州發展的“人才庫”“創新源”和“文化芯”,為蘇州的繁榮發展貢獻更多蘇大力量。
(蘇報記者 劉欣雨 通訊員 姚臻 張東潤)
- 江蘇大豐:百畝荒地變身“艾草銀行” 村民樂享“綠色提款機”2025-08-22
- 江蘇揚州:200余臺青齊聚“月亮城”,共繪文化創新“同心圓”2025-08-22
- 江蘇無錫:全面解碼城市基因,在“讀城”中重新認識這座城2025-08-22
- 江蘇鎮江:從江底到球場 一粒砂子的“蘇超”之旅2025-08-22
- 生產“廢水”變發展“活水” 連云港打造再生水利用“樣本”2025-08-22
- 第九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在寧閉幕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