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200余臺青齊聚“月亮城”,共繪文化創新“同心圓”
創意涌動、青春飛揚。“月亮城”兩岸青年文化創意周暨海峽兩岸(揚州)青年文化創意精品展于8月18日在揚州運河大劇院啟幕。200余名臺灣青年跨海而來,齊聚這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共話傳承、共謀創新,為兩岸文化交融注入青春活力。
揚州曾連續舉辦多屆“月亮城”杯揚臺文創設計大賽,涌現出了一大批富有創意和潛力的優秀作品與人才。在此基礎上,揚州進一步整合資源,創新舉辦“月亮城”兩岸青年文化創意周暨精品展活動,搭建以文促融實踐載體,以深厚文脈為基、以開放姿態為橋,讓兩岸青年在文化共鳴中拉近距離,在并肩創作中增進友誼,使“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在交流中自然生長。
文化共鳴促認同
臺青首訪揚州,盛贊“城市即濾鏡”
“藍天白云、園林建筑,這里的一切都不需要濾鏡!”來自臺灣的音樂文創社團老師黃先生初到揚州,用鏡頭記錄下古城風貌,直言“百聞不如一見”。他笑著說,“揚州本身就是最美濾鏡,每一張照片都可以原圖直出。”
作為曾深耕鶯歌陶瓷業,熱愛臺灣傳統木雕、重型機車文化的“細節控”,黃先生驚喜發現,揚州在建筑雕刻、烤漆、玻璃工藝等細節處處彰顯傳統審美。“若融入臺灣陶藝、重機等領域,必將催生更多融合創新的可能。”
揚州之美,不僅在景致,還在對歷史文脈的堅守與尊重。同樣初來揚州的規劃設計師、臺青林先生,對老城區的“天際線”贊賞有加:“建筑高度協調,不會擁擠,也沒有壓迫感,讓人身心舒暢。”這源于上世紀80年代以來,揚州為了維護古城風貌和空間尺度,對老城區新建筑“限高24米”的堅守。“對文化的敬畏之心,正是兩岸青年共同的價值追求。”上海丙火文化公司總經理陳立晴說。
活動現場文藝表演。
跨界融合煥新機
百件精品亮相,激發兩岸創意火花
近日,揚州青年文創精品展上,兩岸百件文創展品精彩亮相,涵蓋非遺產品、手工飾品、創意手辦、特色農產品等。兩岸青年并肩布展、共話創作,在密切互動中加深了解,激發創新靈感。
文創展品精彩亮相。張玉菁 攝
大陸創業臺青、臺灣插畫師林彥菱的展位前人氣頗旺。鐘情于自然花草、擅長療愈風格的她,不僅帶來了自己的原創手工和繪本,更從揚州非遺通草花、“市樹”銀杏中獲得靈感:“期待圍繞這些元素寫生創作,設計出更多揚州特色的文創產品。”
展覽不僅是展銷窗口,也成為兩岸青年跨界探索、互學互鑒的交流平臺。臺青阿冰是少數民族文創商品銷售平臺經營者,“揚州非遺底蘊深厚,‘三把刀’、城市冰箱貼等文創產品,以活潑鮮艷色彩吸引關注,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她希望推動臺灣少數民族文化與揚州非遺跨界融合,助力兩地青年打造出更多元、更具影響力的作品。
臺青黃先生則對揚州漆器“點螺工藝”印象深刻。在他看來,非遺需要兩岸青年共同去傳承發展。“揚州漆器、玉雕、雕版印刷與臺灣機車文化、木雕、鶯歌陶瓷等各有深厚底蘊,通過文化交流與創新,傳統技藝完全可以迎來新的未來。”
融合發展向未來
讓古城成為兩岸文創“共享畫布”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尤其在文創產業領域有諸多可以交流互鑒的地方。”揚州市委臺辦主任孫玉金表示,臺灣文創在本土文化的IP轉化方面經驗成熟,如臺南彩色“生日鹽”、桃米村青蛙生態社區、華山文創園活化工業遺產等,“這些好的經驗做法,正是揚州文創產業亟須汲取的智慧。”
孫玉金在座談交流中表示,希望學習臺灣IP轉化和精細化運營的方法,共同探索如何將運河、園林、詩詞等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消費、可帶走的文創產品與業態,破解同質化難題,提升文化附加值。“也期待兩岸青年運用科技、新媒介、新設計,共同打造一批具有揚州特色、兩岸元素的文創品牌和公共藝術項目,讓古城街巷成為兩岸故事的‘共享畫布’。”
展望兩岸文創未來發展,設計從業者林先生更加關注產品的實用性轉型。“不需要一味追求‘高大上’,希望我們的文創產業能夠繼續在生活化、可持續方面進行有益探索,讓傳統文化真正走進日常。”
揚州舞者表演《大運揚州——琴鶴同鳴》精彩片段。
當前,揚州正全力推進產業科創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態宜居名城建設,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為文創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機遇。文創周活動中,孫玉金向臺灣青年朋友發出邀請:“歡迎多來揚州走走看看,感受古城的歷史底蘊、創新環境,更希望大家把這里當作夢想的新起點,與這座城市共同成長、共贏未來。”
通訊員 揚臺宣 記者 張玉菁
- 江蘇大豐:百畝荒地變身“艾草銀行” 村民樂享“綠色提款機”2025-08-22
- 江蘇無錫:全面解碼城市基因,在“讀城”中重新認識這座城2025-08-22
- 江蘇蘇州:從“蘇大之美”看“蘇州之美”2025-08-22
- 江蘇鎮江:從江底到球場 一粒砂子的“蘇超”之旅2025-08-22
- 生產“廢水”變發展“活水” 連云港打造再生水利用“樣本”2025-08-22
- 第九屆未來網絡發展大會在寧閉幕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