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活水”變“碧波”萬頃,江蘇常州開辟水生態轉化新路徑
今年以來,常州市水利部門緊盯改革方向、對準改革賽道,通過科學規劃、市場交易、價值量化等,不斷探索水生態價值向區域發展轉化,蹚出了一條水生態轉化的新路徑。
水利+協同,守護流域碧水清波
大溪水庫上游,3000畝曾布滿青蝦養殖網箱的區域,如今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養殖設施被拆除后,水體告別了飼料投放、廢水排放的困擾,逐步恢復自然凈化能力。同步推進的天目湖流域濕地修復工程,讓超2000畝濕地重煥生機,水生植物錯落生長,成為過濾水質、涵養水源的“生態海綿”。
這背后,是兩地的共同努力。溧陽市以水生態產品量化補償方式投入資金3000萬元,攜手安徽省郎溪縣推動退養與濕地修復工作。如今,兩地共護水域的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為沿線群眾的生活與生產提供了堅實保障。這場跨省協同行動,打破了行政區域限制,為更多地區在生態保護領域的合作提供了可借鑒的成功范例。
水利+碳匯,節水增收“雙向奔赴”
一張薄薄的碳票,串起生態與生計的金紐帶,將“節水降碳”的環保賬,算成了“增收致富”的經濟賬。
常州市黃金大農場灌溉稻田項目產生的655.03噸二氧化碳減排當量,經過激烈競價,最終以每噸25元的價格成交,交易總金額16375.75元。這是我省首單將農業節水灌溉、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碳匯交易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
該項目研發出節水與碳匯的核算方法,試驗田采用兩種新型灌溉模式,與傳統淹灌相比,節水率提升至28%—43%,累計節水超7萬立方米。兩種灌溉模式下,每畝分別實現增匯減排1.01噸和1.55噸。交易所得收益全部歸黃金村村集體所有,用于農田生態保護和綠色農業升級。“保護生態能掙錢,我們農民也能從綠色發展里得實惠。”黃金村村民們笑著說。
水利+平臺,暢通生態價值通道
水生態產品的“身價”如何科學衡量?在常州,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實現了生態產品交易全流程覆蓋。平臺整合確權登記、價值評估、交易撮合等核心功能,在確權登記環節,為山林、水域等生態資源明確權屬邊界,筑牢交易基礎;在價值評估環節,依托專業體系對生態產品進行科學定價,讓“綠水青山”有了清晰的經濟坐標;在交易撮合環節,搭建起供需對接橋梁,促進生態產品高效流轉。
以往難以量化、交易的生態資源,如今通過平臺實現規范化、市場化流轉,既保障了生態保護者的合法權益,又為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提供了渠道,讓綠色發展理念在市場機制中落地生根。
從“護水”到“活水”,從“養水”到“富水”,下一步,常州將繼續以機制創新激活“沉睡”的水生態資源,形成“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的良性循環,為全省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板。
- 江蘇無錫:科學治水扮靚“河湖之美”,智慧賦能書寫人水和諧新篇2025-08-27
- 泰州海陵:土地資源“活”起來,集體經濟“壯”起來2025-08-27
- 江蘇宿遷:城市空間“微改造” 小切口“繡”出民生新風景2025-08-27
- 江蘇揚州:看一臺機床如何“智”領未來2025-08-27
- 江蘇蘇州:“老糧倉”闖出新“食”代2025-08-27
- 江蘇南京:一批中小學幼兒園新學期啟用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