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蘇漫評丨泣血國殤該如何展示給孩子?《南京照相館》觸發的歷史教育思考
自7月25日上映以來,電影《南京照相館》熱度與口碑持續攀升,目前總票房已超過20億元,強勢領跑暑期檔。不少家長將這部影片作為“特殊的暑假作業”,選擇帶孩子去影院完成一堂沉浸式“歷史課”。
影片以1937年南京大屠殺為創作背景,觀影后,很多孩子激動落淚,深深震撼于電影所展現的民族苦難與不屈精神。但與此同時,網上也出現了一些熱議:影片中日寇慘無人道的暴行,成年人看了都會不適,更何況心理承受能力更弱的孩子?盡管影片主創們表示已用“留白”方式盡量將血腥程度降到最低,但相關話題還是被“吵”上了熱搜。
蒙眼還是睜眼?歷史不會因為回避而改變其本來面目,不能因為“保護”而剝奪孩子了解歷史真相的權利。《南京照相館》以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真實罪證影像為載體,主創團隊秉持著“慎之又慎”的態度,在搜集大量出版物、紀錄片、相片的基礎上完成了影片創作。對于孩子而言,其中的“血腥”與“殘酷”,不是藝術渲染,而是歷史真相。真相,是需要直面的,是不容回避的。銀幕上的殘酷,難抵真實歷史的萬分之一。無數的戰時日記、照片、報刊,幸存者字字錐心的證言,“萬人坑”的累累白骨,南京城墻上清晰可見的彈孔……都在泣血控訴那場滅絕人性的屠戮。作為中華民族的后代,孩子們有權也必須了解這段國殤,了解自己的民族曾經遭受過怎樣的踐踏,從而更加堅定地擔負起民族復興、守衛和平的責任。
要讓孩子們認識到,當下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而不是一個和平的世界。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歷史的悲劇仍在上演,仍有大量兒童因為戰火流離失所、失去生命。今天能夠挺起脊梁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是因為祖國為我們撐起了強大的后盾。戰爭的殘酷并未真正遠去,保持警惕是文明存續的前提。面對如山鐵證,日本右翼仍在篡改教科書,將“南京大屠殺”輕描淡寫為“南京事件”;日寇從中國各地劫掠的石塊,至今仍砌在日本罪惡的“八纮一宇塔”里……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期法國友人馬庫斯·德雷特斯頂著網暴與威脅,將其外祖父拍攝的600余張日本侵華戰爭照片無償捐贈給中國。孩子們正處于三觀架構的重要時期,我們有責任讓他們知道什么是謊言、什么是正義,學會在多元價值沖擊中保持清醒、明辨是非;更要讓他們將民族恥辱銘刻于心,將捍衛民族尊嚴踐履于行。
家長與學校要做好評估,選擇與孩子認知水平及心理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方式進行歷史教育。除《南京照相館》外,抗戰題材電影《東極島》已于8月8日上映,電影《731》也正式定檔于9月18日上映。這些影片均取材于真實歷史事件,難以避免血腥和殺戮的鏡頭。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適合觀看?有兒童心理專家表示,不能以年齡一刀切,而應看孩子的社會心理成熟度,即孩子對社會、對歷史發展的認知水平。家長與學校要做好這方面的判斷,通過家庭及課堂教育,提前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設,觀影后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反應,給予安慰和鼓勵。對于年齡過小的孩子,也不必操之過急。正如《南京照相館》演員高葉所言:“電影就在那里,電影可以等他們長大。”除了觀看影片,還可以通過參觀紀念館、閱讀書籍、課堂討論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了解歷史,引導他們將悲憤化為奮進的力量。讓孩子既看到黑暗,也看到光明;記住苦難,更懂得擔當。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讓他們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宣揚仇恨,而是讓他們以史為鑒、奮發圖強,珍視并捍衛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當觀影的孩子喊出:“把30萬中國人還回來!”“我長大要保衛祖國!”希望這稚嫩但堅定的聲音能夠穿越時空撫慰戰火中的中國,讓無辜蒙難的同胞得以安息,讓浴血奮戰的先烈感到欣慰。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
- 【好評中國】紫金e評:政策精準加力,讓需求潛能轉為消費活力2025-08-12
- 【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請回答】荔枝理論:“兩山”答卷為世界綠2025-08-12
- 泰州海陵:一道橙絲帶,萬般志愿情2025-08-12
- 興化:擦亮健康食品產業“金色名片” ,規上企業產值突破300億元2025-08-12
- 你還記得,泰州湖畔的“夏雨荷”嗎?2025-08-12
- 泰州:酒店“外擺”升級——酒店品質+親民價格+整潔環境2025-08-12